Sound Blaster Live!/Audigy 的 Drive 比較
2001/11/04刊出
本頁瀏覽次數:


目的

由於手邊有創新未來借測的 Sound Blaster Audigy eX,加上自己平日就在累積相關配備,發現手邊有三種 Live!/Audigy Drive,就興起了寫這一篇文章的動力,並且分析裡面的零件用料,讓大家能夠對這一系列的 Drive 有更進一步的認識。

實際比較

以下是手邊這三個 Drive,由左至右分別是 Audigy eX 的外接版 AudigyDrive、SB Live! 5.1 的 Live!DriveIR、SB Live! 白金版的 Live!DriveII。

就我們所知,Live!DriveII 既然名為二代,就表示還有第一代。這個 Live!Drive 沒有出現在台灣市場上,比起 Live!DriveII 有什麼差別並不是很確定。除此之外,這一次蒐集到的產品也沒有包括內接版的白色 AudigyDrive,但是可以大膽推測,其內部零件用料應該與黑色的外接版 AudigyDrive 極為類似才是。另外一個只有在日本才有的 Live!Drive1394,則是比起目前 SB Audigy 更早就提供 IEEE1394 介面的版本,外觀可以說是與目前的 AudigyDrive 一模一樣。

正面外觀

上圖是 Live!DriveII,我個人覺得這一版其實是比較好用的,因為其 MIDI IN/OUT 接頭是標準大小,但是之後的 Drive 系列都縮小了,並非標準尺寸,還需要再加上轉接線才能連上其他 MIDI 設備。

也是透過這一次的比較,我才發現 Live!DriveII 的兩個旋鈕在表面是光滑的,比較不容易抓緊。大家可以比對以下兩個 Drive 的近照,就可以發現旋鈕表面加上凹槽,增加摩擦力,這樣也比較好使用。

上圖是 Live!DriveIR,是 SB Live! 5.1 的白金版,增加紅外線接收端,並且把 MIDI 輸出入接頭改小,旁邊預留了一個空位,看起來有點奇怪,事後我們才知道那邊留給 IEEE1394 了,且只有在日本上市,稱為 Live!Drive1394。

上圖是目前最新的 AudigyDrive 外接版。由於是外接版,所以還有底座,增加與桌面的摩擦力,才不會隨意滑動。在 Live!DriveIR 右邊預留的空位,這次因為 SB1394 規格的推出,自然正式加上 SB1394/IEEE1394 接頭。除了這個部分外,其他外觀可以說是與 Live!DriveIR 一樣,不過,金屬接頭部分鍍金了。

俯瞰電路板
接下來的三張照片,是已經將各個 Drive 的上層電路板拆卸下來。上層電路板包括的接頭是光纖輸出入端子,以及 AUX IN 2 的 RCA 端子,有紅外線接收的 Drive 則多了接收器方面的電路,這部分稍後再來特寫。

上圖是 Live!DriveII 的內部電路。

上圖是 Live!DriveIR 的內部電路。我們可以發現左上角那邊其實預留了 IEEE1394 接頭的空位,只是沒有派上用場。

上圖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的內部電路,左側挪出了一塊空間來置放 IEEE1394 相關線路。

上層電路板

上圖是 Live!DriveII 的上層電路板,構造十分單純。

上圖是 Live!DriveIR 的上層電路板,構造比起前一代的 Live!DriveII,開始有了不同。除了左邊多了紅外線接收裝置的相關電路外,AUX IN 2 的 ADC 電路移動到上層電路板來了。比對 Live!DriveII,其 ADC 電路是在下層電路板。

上圖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的上層電路板,構造與 Live!DriveIR 比起來是十分近似。不過由於 Audigy 標榜 24bit/96Khz 的規格,所以在這個上層電路板上的 ADC 電路也是搭配 24bit/96Khz 的零件,稍後就會提到。

類比轉數位 ADC 零件

上圖是 PHILIPS UDA1360T,包括 Live!DriveII 以及 Live!DriveIR,全部都是採用這個零件來負責類比轉數位的工作。每個 Drive 裡面都有兩個 ADC,因為 Drive 有兩組類比輸入(LINE IN 2/MIC IN 2 以及 AUX IN 2),所以就需要兩組 ADC 線路來轉換成數位資料,再傳遞到音效卡上。

上圖的 ADC 則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才有使用的 PHILIPS UDA1361T,規格上支援 24bit/96Khz,也是有兩顆,一顆在上層電路板,負責 AUX IN 2,另外一顆則位於下層電路板,負責 LINE IN 2/MIC IN 2。這個 ADC 本身也同時出現在 Audigy 音效卡上。

紅外線 IR 接收器近照

上圖是 Live!DriveIR 的紅外線接收器近照。

上圖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的紅外線接收器近照。

數位接收元件

上圖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在使用的數位接收器 IC,是 Cirrus Logic 的 CS8414。但是包括 Live!DriveII 以及 Live!DriveIR 都有採用這一顆 IC 來負責數位資料的接受工作,再往音效卡送過去。

耳機線路的 DAC

上圖是 Live!DriveII 以及 Live!DriveIR 在使用的 DAC,是 PHILIPS UDA1334TS。這一顆 DAC,也普遍出現在 SB Live! 系列的音效卡上,做為後置輸出的用途。

上圖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在使用的 DAC,是 Wolfson 的 WM8728,規格支援到 24bit/192Khz,規格上十分的高級
耳機線路的 OP 放大器

上圖是 Live!DriveII 以及 Live!DriveIR 在使用的耳機 OP,是台灣普誠科技的 PT2308,如此才能提供豐沛的電力來搭配多數的耳機。

上圖是外接版 AudigyDrive 在使用的耳機 OP,是 PHILIPS TDA1308。剛才提到的普誠 PT2308,是有在其說明文件中指出與 TDA1308 相容的原件。

總結

整體來說,由於 Audigy 系列標榜的規格要到達 24bit/96Khz,所以在 AudigyDrive 內的 ADC 與 DAC 零件比起之前的 Live!DriveII 以及 Live!DriveIR,就有了不同,Audigy 的確使用了在規格上吻合 24bit/96Khz 的零件。

而除了這個部分之外,AudigyDrive 挪出了一個空間,用來置放 IEEE1394 的相關零件電路。在這個部分,AudigyDrive 並沒有像一般市售的一種產品,就是將 USB、IEEE1394、音效卡的輸出入接頭,全部拉到前方面板來,甚至兼做硬碟散熱器與溫度指示的產品,市售這種便宜的產品,其實只是將訊號線延長而已,構造非常的簡單。對於音效卡的類比訊號來說,延長接線頂多是造成訊號的衰減,但是對於數位訊號的 USB、IEEE1394 等裝置,這種作法就比較有可能造成不穩定的狀況。當然了,廠商敢這麼做,推出便宜的訊號線延伸產品,必定有他們實驗的數據來支持這樣的作法,只是相對於 AudigyDrive 的作法,AudigyDrive 就是十分標準正確的方式。AudigyDrive 內置一個 IEEE1394 晶片,用來銜接兩端的 IEEE1394 訊號,成本高,但是提供的穩定度勢必會比單純訊號線的延長方法要來得佳。

相關討論